INDUSTRY TRENDS首页 > 新闻中心 > INDUSTRY TRENDS
祝敬国:推动物联网与智能建筑健康发展 |
祝敬国,男,1946年11月出生。1968年北京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电子计算机专业毕业。高级工程师。中建协智能建筑分会专家工作委员会主任、首都博物馆顾问,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全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工程培训基地北京六度天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顾问,智能建筑弱电工程师认证培训顾问。参加了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规范》等的编写评审工作。近几年参与了苏州工业园区国际大厦、中华世纪坛、南京军区总医院、深圳博物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上海科技城、中国国家博物馆等百余个智能建筑、信息化工程的智能化系统顾问、方案设计、评审、评标和工程验收工作。
下面根据祝敬国访谈编辑:
祝敬国:我感觉从认识物联网的概念本质来说,我不太主张我们再去给它发挥,给它解释。外国人提出的物联网就是三个英文单词,其实我们只要把这三个单词的含义真正理解清楚就够了。物联网的本意很简单,就是东西之间的互联网,“物”用中国话来说就是东西。我觉得我们有时候会感觉那么说大家可能不太理解,所以要力求把它具体化。但在具体化的过程中,我们往往是从自己的理解角度去延伸,这可能跟国内现在对物联网的一些宣传是有关系。其实你要去延伸一个概念的话,你必须对这个概念理解得很深刻,不然你这种表面的延伸,非常容易走入歧义。所以说,现在,在物联网的媒体宣传中有很多集中在电子标签,好像物联网就是电子标签了。通过电子标签将物的信息用网络链接起来,这样一种理解就是种非常表面的理解。东西之间的这个互联,并不是说每个东西都有一个编码,然后把这个编码放到网络上进行交互,就成为物联网了。物跟物之间的互联绝对不是物的编码信息的互联。我觉得物联网绝对不是一种新的概念或者一种新的技术结构,物联网的本质应该是一种人的新的生活、生产方式。比如我在家买一罐牛奶,通过物联网我要知道这罐牛奶是哪儿出的、什么时候出的,到我手上还能保持多久,有没有三聚氰胺?等等。我们可以想想,如果你认为电子标签就是物联网的核心,那么很多超市早就已经实现了物联网了。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架构层面,要放到生产、生活当中去认识。 我想,物跟物的互联以后,在生产成本控制上面会有很大的提高。我生产,我要采购。什么时候采购什么样的东西,什么时候运到我的生产线,如果科学合理地组织的话,就能降低我们的生产成本。现在我们缺乏这方面的信息。我不知道那边的生产厂家什么时候能生产:这个型号的能生产多少,那个型号他能生产多少,它在运输的过程中处于哪个运输的环节。所以我为了保障生产线的流畅,我必须要有仓储,预先去采购。预先采购的话,对于我们的日用品以及食品就有一个新鲜度,还有一个保质期问题;对我们的IT产品来说也有一个更新换代的问题。上海百思买为什么要退出中国市场?就因为他储存的一些商品更新换代以后影响到它的成本与利润。所以,生产和消耗要能够直接交互信息。所以我觉得从我们的理解和能力来说,现在还是不要去解释物联网比较好,我们现在的能力还不足以去解释。但是它最后产生的结果,一定是会对我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一种很大的影响。像我们现在的食品卫生、药品卫生也好,已经对整个社会的公信度产生了一种严重的影响。如果以后物联网真正的建立起来,每一件东西它的真实情况大家都能一清二楚,这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是有益的。 智慧城市也好、智慧医疗也好等等同义的词汇,这些同一个词汇用在这些地方究竟是什么呢?我想应用在城市这个地方的话,并不是说这个城市真的具有人的思维能力,而是有一种类似人类智力的分析、判别、控制功能。我想这个“智慧城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这个城市“聪明不聪明”,就是城市的“聪明”的程度究竟怎么样。一个人聪明与否,主要就两个方面,一个是你在认识客观事物的时候,认知是否深刻;另外你在做事的时候,你的行为方面能不能把握一个度,既不过、又不弱,这就是聪明。所以现在我们说的智能建筑也好,智慧城市也好,我想就是提升了这两个方面的能力。一个方面就是认识世界的能力,也就是我们的信息量能够全面,能够完善,能够深入。另外一个在处理的时候,能够处理得恰到好处。比如我们现在说绿色和节能,绿色和节能是什么意思呢?这绝对不是说我们就不消耗能耗了,该消耗的还是要消耗的,要的是非常精确地去消耗这个东西,也就是刚刚说的在行为上能把握这个度。物联网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智慧城市、智慧医疗等的技术平台。 国脉物联网:您是智能建筑方面的专家,曾参与过国内诸多项目的智能化系统顾问、方案评审、评标和工程验收工作。并主持设计了《上海博物馆智能建筑系统》,这也是中国第一座“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智能化博物馆。您认为智能建筑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我原来并不是学智能建筑的,我是学计算机专业的。后来上海博物馆要盖一个新的博物馆,当时我们的馆长就提出来要有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现代化的设施和现代化的管理。没有这三个现代化,那就只能说是一个新的建筑,而不是一个现代化的博物馆。因为我在博物馆工作的时间比较长,我就在想,人为什么需要建筑?人是为了给自己构筑一个安全可靠的生产和生活的空间。我们可以看到,建筑为什么要有电梯呢?因为要解决一个垂直交通的问题。所谓的这个智能建筑,就是说人生存在建筑里面,生活方式和生产能力提高以后,对建筑里面的应用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在建筑里设置应用相关的现代化设施,提供一个更加安全、可靠、适用的空间,就是追求高效。人不管消费什么,第一个层面一定是安全、可靠;第二个层面就是适用;最后还有高效。智能建筑可以看成是三个空间,:第一个是建筑构成的实体空间;第二个是信息环境空间。除了这两个有形的空间以外,还有一个宏观的生存空间(空气污染、水质等)。所谓的智能建筑的标准,我觉得我们国家现在智能建筑的定义已经很完善了。只是里面的技术内涵和工程内容会随着技术发展而有所增加完善,总得来说,智能建筑就是在一个实体建筑空间里面怎么样合理地配备一些现代化的设备和设施来满足人们对三个空间的安全、可靠、实用、高效的功能需求。 我之前查了很多资料和字典,对于“建筑”没有明确的定义。在语文里面,阐述一个事物有两种方法,一个是下定义,还有一个是枚举。建筑在字典里面用的就是枚举的方法。我给“建筑”的定义就是:一个人造的生存和生产的空间。所以建筑是城市的基本结构、基本元素,当每个建筑都是智能建筑了,你这个城市就自然是一个智慧城市了。反过来,要建设一个智慧城市,就要求这个城市的每一幢建筑都应该是智能建筑。我和我们专家委员会的成员在谈物联网的时候,就提到了物联网一定要落地,落地就是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建筑里面。任何一个东西的生产制造、到最后的消耗处理,都是在建筑环境里面完成,最终落实到建筑里面去。建筑里面就要有相应的设备设施。物联网是人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所以你的建筑必须往这个方面去靠。就像你现在买房子就一定要有有线电视、网线等。我们搞工程的应该主动地去想以后物联网会给生活生产带来什么变化,我们就要预先给建筑添加什么设施。这样我们就会比较主动。比如说,我刚才说的那个牛奶买来以后到底怎么样,那么你在家里面应该有这样一个终端能够对相应的信息进行检索读取。你这个设备要怎么连呢?一定要有连接端口。那么以后智能建筑上除了现在的电视网络端口,一定要有一个物联网的端口和物联网的终端。 其实现在这些新技术、新概念已经提出了相当长的时间了,但是怎么落实到具体的建筑里面去,我们考虑得还不够具体。我们的智能建筑里面要做什么东西我们还不清楚。为什么说我们的思考不够深入呢?我们现在说节能,一说节能马上有许多公司说他们的产品可以监测你的能耗。其实,这些检测你能耗的手段,在我们现有的智能建筑技术里面本身也是具备的,但是他虽然具备了一些采集功能,但是从能量管理的角度来看,具体工程中能量管理的点位不够充分。那么,对于能源管理来说,我们就要思考,楼控系统要怎么监控。今年三月底,我们专家工作委员会会在广州开个年会,在年会上我就想提出一个问题:智能建筑如何来应对新的技术。你说物联网也好,三网融合也好,绿色、低碳等等,包括现在其他新的概念、新的技术,最后到你这智能建筑里面究竟怎么运用?也就是说你怎么完善和充实你的智能建筑?所以我觉得智能建筑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可能在这个地方。它的概念是很清楚的,也就是不同时间有不同技术内涵而已。 物联网和智能建筑与成本、标准无关,关键在实用。 现在大家提到物联网及其相关产品与应用时通常都会提到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成本问题,二是标准问题。从目前国内建设现状来看,智能建筑多实施于地标型建筑、博物馆等等,请问智能建筑是否只适合大型建筑?随着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是否会大规模进入社区(成本问题是否成为瓶颈)? 我们国家现在对物联网很重视,现在已经有人成立了所谓的标准工作组。我个人觉得这种做法从次序上不太合适。所有的标准都是从以往的经验和总结上得出来的。现在我们物联网的实践还没开始的时候,你就要它归纳经验教训,这个就有点顺序颠倒了。我觉得现在不是成本问题,也不是标准问题,而是我们应该要研究这个物联网把他建设出来以后,如何让我们大部分公众体会到这个物联网的实用功能在什么地方。其实物联网对我们中国老百姓来说真的非常需要。比如说最近几年牛奶的问题一直解决不了,其实就是产品信息的监控问题。如果我们建立了物联网,就能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买到的每罐牛奶,它里面的成分、它的保质期、它的产地这些信息,如果说消费者都能真实准确地获得的话,大家就不会花几千元去香港、澳门采购奶粉了。所以我说,这个物联网的运用是不是都能让大家感觉到一种实用的效果,是物联网的发展关键。我们以前看到,譬如手机,很明显,开始的时候“大砖块”好几万一个,你说这个东西能推广出来吗?当时我也有疑问。但是它这种实用功能让每个人都能体会到以后,它以惊人的速度大面积推广了。它推广出来以后,这个成本它一定会下来。那么这个时候、在推广的过程中,你可以去总结它的经验教训,制定所谓的标准。所以我是想,现在我们物联网也好、智能建筑也好,关键问题是要让大家都能够体验到它是好用的、实用的。 据了解,国内的北京银泰中心、上海的证券大厦、广州中信广场都是按照国际智能建筑的标准设计和施工的。关于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其实不是我们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有什么不一样,而是我们和国外做智能建筑工程的心态不一样我们的心态比较浮躁。这浮躁表现在什么地方?我们说社会上这浮躁表现在追求表面的价值、例如品牌。比如LV的包几万一个,人们说他有面子,但是它的使用价值怎么样?它的使用价值并没有那么高。人们追求的并不是它的使用价值。在我们智能建筑工程实践里,这种浮躁体现在重概念,而不是重实际的效果。刚才我的一个同事和我聊天时说,现在我们的高档住宅里面安装了所谓的智能家居,有很多安防设施,这种技术和设施需不需要?我认为这种技术形式和设施确实是需要的,这种技术也是成熟的,但是现在许多家庭实际上是不用这些的。为什么?这些探头老是误报。你说老是误报烦不烦?那就干脆把它关了。我们现在工程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概念。你说家里面要搞安防,要搞报警需要吗?绝对需要。如果每个房间都有消防报警,那上海上次胶州路那个大楼就不会烧起来了,也不会损失那么大。但是我们在做工程的时候不仅仅要有概念,而是需要一种实效。更主要的要注重它的实际效能,还要注意他的投资成本,可能有些技术它的效能发挥的很好,但是它的投资成本不成比例也是不主张的。 我们现在和国外在标准和实际建筑相比,我们最大的差距就在实效性上。我们有的时候是凭自己的良好愿望,把新的技术、新的产品堆积到建筑里,但是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就出现问题了。结果人家不说你这个概念有问题,而说你这个智能建筑不合用,这样就把整个智能建筑的名声整坏了。我再举一个实例,比如前几年,我们国家在剧场报告厅设计的时候,引进了一种空调送风方式,就是在每个座椅下面设空调的送风口。这个技术不是我们国家发明的,是从国外引进的。在学过来的时候,我们忽略了它的实际使用环境。我们知道欧洲国家,纬度比较高,它的自然气温比较低,你比如说英国、法国,它们的空调都是只有加温,它们没有送冷气的;就像现在广州、深圳它们就没有加热的空调。在欧洲,空调放在座位底下,它从脚下给你送热风,这个你会感觉到很舒适,所以他这种技术形式跟它的使用环境和使用效果是完全符合的。但是我们不一样,我们夏天是要送冷风的。中医有句话叫寒从脚起。你说像我这个年纪,从脚下送十几度的冷风,不要半个小时,像我这个年纪的就肯定站不起来了。所以说,那几年我们引用这个技术的时候,完全忽略了他们的使用环境,你简单的搬过来是达不到那个实际效果的,相反好心还办了坏事。我们和国外的技术和标准上差别不大,主要差别就是在心态上,怎么样去做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智能建筑,这个才是关键。我现在去给学生讲智能建筑的课,我就会问,你们想没想过实用价值?比如说杭州一天温差是多少呢?通常在5-6度。在甘肃一天温差达到20多度,这是它们自然环境的差异。那么在不同的环境里面,搞楼控系统,它的算法能一样吗?肯定不能一样。但是我们在实际工程中,很多人就不去考虑。我们不能简单地只考虑概念、只考虑技术形式,应该更多地考虑实际效果。 关于“智能建筑”和“智能楼宇”的概念和标准,我觉得这两个概念,从中国词语来说,就是大概念和小概念的关系。建筑不光光只是楼宇,它还有平房、别墅。楼宇至少有十几层这样的中高层。我想,智能家居、智能楼宇都是根据具体情况提出的概念。如果从理论上来说的话,建筑是一个大概念、大集合,楼宇是中间的一个子集。家居也是建筑的一个子集。家居这个子集和楼宇子集也是有一定交集的。为什么有时候把楼宇从智能建筑中分开来讲,主要是楼宇它是有一定的共同特点,楼宇和一般建筑工程的要求有所不同。你比如说中国的第一个超高层建筑上海金茂大厦,盖完以后,出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就是它的电梯门关不住。电梯的门怕夹住人,你用手给一个推力,它就关不住。那么金茂大厦这个推力是从哪来的,就是从门口进来的。你想,金贸大厦200多米,就像一个大烟囱一样。一到冬天,空调送热风就全跑到上面去了,下面楼层留不住。你想一两层的建筑会有这样的问题吗?肯定不会有的。这也许是智能建筑和智能楼宇之间的重要区别之一。 思考物联网的风险才有助于产业健康发展 我们看到网上有人把它称为“新一轮的大跃进”。从我搞工程的角度来说,这种担心不是空穴来风。我看问题不是在网上,而是有一些新闻媒体谈物联网的态度。看了几个从09年设的物联网中心,我觉得我和那些网民的这个担心是有道理的。因为特别是09年以后,对电子标签谈的太多太多了,好像电子标签就是物联网了。你看我们现在的标准化工作组,他们也是从电子标签的标准开始。我觉得物联网完完全全不能等同于单独的产品,更不能和电子标签划等号。我们有的时候对新的技术概念,光有一种良好的愿望是并不能获得成功的。我总是觉得,现在的一些新闻媒体对新技术、新概念说的都是一些“过年话”,这样一种状态并不好。物联网热炒成这样,很大一种程度是因为金融资本的一种增值的需求。光靠资本增值的需求来推动一种新的技术,我觉得是一定会出问题的。所以我认为,研究新的技术,一定要研究这种新的技术对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影响。网上有一个英国评选的“200年以来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是什么工业产品”地评选。在我们的心目中可能会是原子弹、原子能,而他们评出的第一项是“抽水马桶”。我们冷静地想想,他的评选有没有道理?抽水马桶是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必须要用的,它关系到人每天的生活质量,而原子弹无非就是打仗的时候能一下杀死几十万人而已。所以,我们一定要想想物联网它真正的应用基础是什么东西。 其实,物联网真正要研究的、我们的物联网在落实的过程中,大家都要去关心的,应该是它的风险是什么。物联网最大的风险是什么?最大的风险是物和物的信息是否一致。比如说我买的这瓶水,他的标签是可口可乐,但实际上是毒药,那我喝了不就完了吗?而且这个信息还是在变化的,昨天和今天的情况也会变化的。所以一定要建立一个有效的信息监督机制来保障信息的真实性、一致性。但是这个问题现在很少有人去提。如果你也去想它的风险,他也去想它的风险,这个才能够找到真正的发展道路。能够规避和降低风险才是一个工程成功的基础。光想好的,有什么风险你都不知道,这样一个工程是一定不成功。现在的物联网也好、智慧城市也好、智能家居也好,一定不能停留在概念和愿望上,如果仅仅是停留在概念和愿望上面,我们是要吃亏的。我们一定要想应用基础和风险在什么地方。我想IBM也好,奥巴马也好,提出这样一个理念会是为你着想吗?我们不去跟不行,完全去跟也不行。而是一定要研究透它,找出它的问题和弱点,然后再规避问题和弱点,并提出新的概念,这才是正确的道路。现在,我们连“智慧地球”都还没研究透就急于提出新的观点去超越别人,这是错误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