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转载智能建筑】“新基建 新使命”——专访朗捷通副总经理、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兴明


《智能建筑》杂志是经国家科技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中国建筑业协会主办、《智能建筑》杂志社编辑出版,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央级综合指导类科技期刊。《智能建筑》杂志是全国智能建筑领域首本专业性刊物,目前在行业中最具影响力。


新基建 新使命:智能建筑行业如何促进新老基建融合发展,发力拓展新的市场空间?

——专访朗捷通副总经理、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兴明


编者按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基建”的浪潮滚滚而来,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也首次进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两会热议话题之一,站在新基建的起点,智能建筑行业如何逐浪前行,探寻行业未来,成为很多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


近来,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文件,阐述了新基建的相关概念、内涵和在数字经济中的政策导向,明确了新基建的范围:“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这给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提供了坐标,也给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和急速挑战。


按照传统的社会分工,工业制造行业提供的是新基建技术和产品,建设领域是基于老基建的用户行业。随着国家政策导向及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的不断涌现,企业间的融合和跨界竞争日益凸显,行业面临网络运营商“一网到底”和建筑工程总承包模式新的挑战。如何找到行业企业的角色和生存空间,这一问题急需我们携手共同探寻答案。


新基建是建设等领域发展的新引擎,智能建筑行业企业应紧跟其上,在新老基建中发挥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作用,促进新老基建的充分融合、协同发展,并向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转型迈进。通过在老基建中大力采用新基建技术,促进工程建设过程的提质增效,增添建筑最终产品的新功能、新内涵,进而促进新基建产业快速发展。


为进一步完善和提升行业企业综合实力,应采用新基建技术,做到智能化工程实施和智慧化应用平台“两手硬”,并以融合、跨界和共赢的发展模式,形成行业企业差异化竞争发展范例,不断拓展新的市场空间,以充分适应和满足新市场新需求,推进智能建筑向智慧建筑及相关行业延伸发展发展,成为智慧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中坚。


为迎接新基建的挑战,智能建筑行业还要做好充分的技术储备,前端技术产品要进行创新、升级,并迭代出新的智能化技术产品,用于各业态智能化工程解决方案,提高智能化工程实施和智慧化应用平台的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更要注重提升智能化工程企业总包能力,找准建筑全生命周期规划方向,重视标准建设,总结“新冠病毒”战役智能化工程存在的不足,通过新基建技术创新应用,为未来智能化工程发展提供更切合实际的技术服务。


近日,苏州朗捷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兴明接受了本刊记者的独家专访,探讨了新基建浪潮中智能建筑行业企业将如何发力,迎接新机遇,新挑战。




记者:随着两会的召开,我们关注到“新基建”已经成为两会的热点话题,那么您认为新基建与老基建相比,新在哪里?如何体现呢?


王兴明:老基建主要是指传统的“铁公机”项目,多是铁路、公路、机场、港口、水利设施等建设项目。而近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新基建”的范围,让“新基建”这个词有了更准确的定义。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国家大力推进新基建的建设,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预示着今后城市基础建设全面迎来“新发展”,我们的城市将更加智能,管理将更加智慧和精细化。在此次疫情的冲击下,数字技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提升作用得到广泛认可。接下来,“智慧治理”可能成为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方向。


并且,随着5G、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产业来到“大创新时代”的风口,相关的业态发展也将迎来“新机遇”。新基建的“新”,关键在于要用改革创新的思维来看待、推动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而不是简单地重走老路,导致过剩浪费。


记者:您认为新基建将给智能建筑行业带来哪些影响和机遇?


王兴明:新基建主要包括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七大领域与智能建筑行业相关的有五大领域:5G、城际高铁和城市轨交、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


智能建筑行业作为新基建重要的参与者和建设者,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新基建对于智能建筑行业的主要影响和挑战有如下几个方面:


(1)进入门槛变高:国内IT巨头(阿里巴巴、腾讯、华为)、三大运营商、中国通服纷纷加码布局新基建,这些企业有完整解决方案、综合研发能力、技术资源储备、技术人才资源、生态圈资源、众多落地场景。


(2)行业更加专业化:在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领域,很多头部企业、独角兽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行业场景落地能力越来越强。


(3)构建行业生态圈:在新基建这些领域,需要企业深刻理解用户需求,提供咨询顾问、设计、实施、运维、安全保障的新基建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企业要组织产业链上下游头部企业,构建协同共赢的行业伙伴生态圈。


新基建这轮浪潮,也给智能建筑行业带来很大机遇:企业有创新思维、研发能力、有优秀的伙伴生态圈,能深刻理解行业需求,能用数字技术赋能应用场景,打造标杆项目,就能成为各自细分行业智慧场景优秀服务商和领军企业。



记者:新基建将带来新一轮数字经济的发展,您认为智能建筑行业企业该如何调整企业战略,赢得产业数字化的市场机遇?


王兴明企业面对新基建产业数字化市场机遇,企业战略调整要重点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1)要围绕企业自身特点,在行业生态链中尽快找到企业自身定位,聚焦发力,构建伙伴生态圈,形成核心优势。


(2)要围绕产业数字化基础技术开发,不断加强基础研究,加强创新能力和场景落地能力,在5G、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一系列产业数字化基础技术方面做出大量创新探索,并不断探索产业数字化的内涵、外延以及商业化应用模式,同时将成功样板进行广泛复制。



记者:您认为新基建是否会成为解决智慧城市落地难的新方案?新基建会给智慧城市建设带来哪些新升级?

王兴明:新基建让智慧城市建设更加理性和务实:前几年智慧城市的建设浪潮,在疫情当前能直接辨别建设效果的好坏。只有技术与管理结合,基于场景化不断研发创新,城市管理和运营才会更智慧。


新基建会给智慧城市建设带来新思路和新升级:


(1)技术发展趋势:大数据运营和管理、新技术赋能应用场景。


(2)核心竞争力:在超级分工时代,要更懂行业管理和业务场景,既要有研发创新能力,又要有优良的资源整合能力和伙伴生态圈。


(3)合作生态圈:生态圈伙伴联合创新研发,懂行业管理的设计院和专家+熟悉业务场景的实施团队+技术研发能力强的大学和厂家。



记者:我们关注到不少智能化企业都看好新基建市场,那么朗捷通公司重点聚焦在新基建的哪些版块?新基建的发展对公司的发展都有哪些促进作用?


王兴明:朗捷通自2008年成立以来,持续深耕智慧城市领域,随着国家大力推进“新基建”建设,朗捷通也迎来了大好的发展良机。“新基建”中包含的5G、城市轨道交通、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4个领域,也是朗捷通未来发展的重点版块。


朗捷通近几年主营业务中的城市交通和轨道交通、数据中心、人工智能智慧场景与新基建几个版块比较相近,对于以往的技术积累和核心竞争力打磨,在新基建浪潮中占领了一些先机,但想要真正成为行业优秀者和做更大市场份额,朗捷通要整合资源、快速学习、创新思维、跨界理念,努力打造新基建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


记者:在大背景政策的支持下,不少企业都选择进军新基建市场,那么朗捷通在新基建项目中,具备哪些技术优势和竞争力呢?


王兴明:朗捷通一直保持危机意识和学习创新理念,在进入新基建领域,具备一定的市场综合竞争力:


(1)拥有国内领先的智慧城市咨询顾问和专家团队:学习ARUP、WSP、AECOM等知名国际机电顾问先进的工作方法和设计理念,为大型项目提供更加完善的技术服务。以客户体验和运营管理为中心,打造创新性场景。


(2)打磨综合核心竞争力:朗捷通依托强大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人才基础和公司研发创新能力,进行前瞻性研究、生态资源整合、专业化解决方案提升、场景研发创新、A+智慧数字平台(图1)开发等,积极布局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5G、区块链的技术研究和场景应用。


(3)重点打造行业领先的专业化解决方案:智慧建筑(商业综合体、总部园区、公检法、教育、多媒体会议)、智慧酒店、智慧小镇、智慧医疗、智慧交通(平安城市、城市交通、雪亮工程、轨道交通、综合管廊)、智慧金融、数据中心。


(4)构建行业优秀伙伴生态圈:与世界同行、与智者为伍,与知名大学(武汉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州科技大学)、行业顶级企业(阿里巴巴、华为、讯飞、中国通服)战略合作和成立联合创新实验室。


(5)研发创新赋能专业方案和建设运营:研发是科技行业的基石,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朗捷通聚焦智慧城市业务,引进行业专家人才,持续加大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投入,不断增强在行业领军和技术更新方面的自主性和创新性。依托朗捷通四层研发体系及自主研发的软件平台,基于实时数据库的智能管控技术,服务于智慧城市的建设。


(6)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智慧建筑操作系统(A+智慧数字平台):依托金螳螂集团BIM实践能力和朗捷通的智慧场景定制能力,朗捷通以BIM+GIS(北斗)为核心,运用物联网、BIM轻量化、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万物智联、数字孪生的A+智慧数字平台,将复杂交给平台,将简单留给管理。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图片、文字、字体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